人民网| 王迅:既要“博”,更要“导”!博导岂能“不导”?

往期图文链接:

三 言 两 语 话“博 导”

名不副实的“世界文学史(纲)”

福泽谕吉:人人都想做官的国家无法强盛

武大教授点评当今学术圈,太精辟了!

朱学勤| 鲁迅、胡适与钱穆:逝去的铁三角与轻佻的当下

       ●造成研究生质量下降的原因何在?怎样才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和师资

    ●导师质量的高低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名师出高徒”和“严师出高徒”是研究生培养中不可违背的规律

    ●某些博导“难导”甚至“不导”,原因就是他们的素质不高。走向世界一流,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自我批判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气势

    研究生报考越来越热,是这些天媒体的热门话题。不仅有关招生信息的报道连续不断,而且针对连年扩招可能造成研究生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有了不少议论。我认为,研究生扩招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这与研究生质量下降其实并无必然的联系。事实上,近年来研究生的质量确实有所下降(特别是博士生),但这在扩招以前就已经发生。

    那么,造成研究生质量下降的原因何在?怎样才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于这两个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和师资。前两个方面比较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这里我主要对师资问题谈点看法。

    李政道先生曾经根据他自己接受物理学家费米培养的经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指出:研究生的培养,根本上应采取一对一的模式。他的这一见解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也就是说:导师质量的高低是决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因素。“名师出高徒”和“严师出高徒”是研究生培养中不可违背的规律。

    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建立之初,所遴选的首批博导多是学术造诣高深的老教师,是我国各学科领域的创始人。他们当年所培养的学生,现在有许多已成为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然而近年来,随着博导队伍不断增长,遴选博导却逐渐地异化为一种攀比行为,数量压倒了质量。单位和部门以攀比博士点和博导的数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目标,而教师则以追求博导头衔作为取得荣誉和利益的安身立命之本。这不能怪教师,这是我们的环境和土壤所造成的。这种发展倾向,其实是以降低导师的素质为代价。对于这种情况,有一位教授说得很有道理:“在人才没有充分流动的环境下,矮子里面拔长子,必然会越拔越矮。”
    我自己没有拿过博士学位,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带博士生时一直觉得有些不自在。实际上,不要说博导自己本身应有博士学位,就算在国际上确定学校排名的指标中,也有专门的一项是关于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所占的比例。美国排名前25名的大学中,这项指标几乎都是100%。复旦大学物理系的师资队伍,在国内是比较不错的,但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只占38%,如果要靠自然增减,大约需要8-10年,这项指标才能达到100%。这使人心中很不是滋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师资队伍的调整和建设,应当是学校发展和建设中放在第一位的工作。

    不过,话说回来,即使是拿到了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并不都够资格做教授、副教授和博导。现在有些青年教授和副教授,其实并不具备独立开拓研究方向的能力,他们只会沿着过去导师指点的方向做下去。不要说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很多人的英语甚至还不过关,让他们来指导研究生,要达到高质量的要求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的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博导的素质必须迅速提高,赶上去。

    青年教师的奋斗目标,应该是瞄准一流大学的一流教师水准。我想,青年教师要成大器,应该要做到:首先能主讲本科生基础课、专业课和开设新的学科前沿课程;其次要有严格管理学生的能力,能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还应在国外名校、名实验室中工作过,得到过名师指点;更要能独立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有国际公认的重要学术成果,论文和专著被国际文献广泛引用;当然也必须经常参加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与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对话;最后一点是,最好能在国际学术机构中任职,并且能够用英语授课、写书、审稿等。否则,即便有了博导的头衔,却博导“难导”甚至“不导”,岂不是自己心里也不舒服?

    不过,说句实话,以上这几点要求我本人努力了一辈子也未能够完全达到。但现在的环境和条件与过去不同了,年轻一代应当朝这个方向努力。几年前,某名牌大学有位教授说过这样的话:几十年来,该大学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只培养了一批互相吹捧的教员。这句话虽然说得刺耳了一些,但却发人深省。走向世界一流,我们需要的正是一种自我批判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气势。

来源:文汇报,作者为复旦大学首席教授、中科院院士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